- 石涵;李文学;刘海增;
浓缩池内煤泥水浓度的精准测量对于药剂的添加量至关重要,影响着后续煤泥水压滤回收工艺的效果。针对传统浓缩池内煤泥水浓度检测方法存在滞后性、误差较大等问题,设计了一款基于压差法非接触式浓缩机内浓度场的在线检测系统;将现场检测密度与同步采样测试密度进行分析对比验证检测系统的精度,通过MATLAB软件对测量密度和采样密度绘制密度等值图,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比。根据密度等值图分析,在距离浓缩池中心点16 m处液位以下深度为2.2 m处,测得密度为1 069.17 kg/m~3,采样密度为1 070.12 kg/m~3,绝对误差为0.95 kg/m~3,表明了在线检测系统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2024年12期 No.30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彬;
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原粗煤泥系统存在脱水效果差、高灰细泥成分高、精煤回收率低等问题,于是对粗煤泥工艺系统进行改造,将螺旋分选机和打击弧形筛分别更换成TBS干扰床分选机和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脱水效果大幅度提升,粗煤泥脱泥降灰效果明显。生产结果显示,筛上煤泥全水分M_t从53.32%降至36.74%,精煤产品品质提升;筛上物限下率由30.02%降至16.16%,筛下物限上率由4.99%降至3.08%,筛上物灰分由15.58%降到了11.95%。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透筛情况好,筛分精准度高,脱水脱泥效果明显。
2024年12期 No.305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力;
露天煤炭开采过程中,需要人工对矿坑中的车辆进行计数,存在劳动强度大,计数不准确或遗漏等问题。研究通过在矿坑安装摄像头,结合先进的图像识别和智能算法,采用基于YOLOV5的目标检测模型和优化算法,对矿车特征和卸料行为进行动态识别,实现了对运输卸料的矿车进行自动识别和计数,提高了矿车车辆计数的准确性,降低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为露天选煤厂车辆管理提供智能化手段。
2024年12期 No.305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阮熠辰;
介绍了空气重介质振动流化床对黑山露天煤矿0.5~5.5 mm煤炭的分选效果。煤颗粒按粒度分布被分为6个粒度级。设定了三种重介质和煤的比例和振动的条件,分别进行分选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操作气速。研究结果表明,1.1~1.4倍的最小流化气速是最佳操作气速,对于所有测试粒度范围的煤炭均有着最好的分选效果。
2024年12期 No.305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施长玉;王皓鹏;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低阶煤作为我国煤炭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和利用备受关注;以哈尔乌素选煤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低阶煤干湿联合多粒级分选系统的应用效果。通过采用低阶动力煤深度筛分分级技术、基于过程参数的重介分选密度预测和调控技术,以及高密度级干法分选技术,哈尔乌素选煤厂的原煤入洗比例提高了14.41个百分点,精煤产率提升了9.88个百分点,商品煤热值增加了0.556 MJ/kg。研究表明,该干湿联合分选工艺为低阶煤的提质利用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2024年12期 No.305 20-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平小;
针对国能包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煤炭洗选分公司韩家村选煤厂配煤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筒仓模式下的智能精准配煤系统研究建设思路。智能精准配煤系统包括硬件改造和软件改造两个方面,硬件改造主要实现多通道配煤,对筒仓仓前、仓后落料溜槽进行改造,增设3D料位计;软件改造主要是完成了筒仓动力煤模型及仿真系统、筒仓模拟与精准预测和精准配煤系统控制技术改造等内容,最终实现装车配煤产品平均灰分在±1%前提下质量稳定率≥80%,发运黄骅港等区外商品煤亏吨概率<5%,实现配煤过程中的煤质平衡、仓储平衡以及配煤质量与目标质量偏差的最小化。
2024年12期 No.305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文统;刘建军;刘振;张烨博;周莉;
针对分级破碎设备破碎辊总成热装配过程中存在的齿环抱死、装配精度低等问题,采用Ansys-Workbench模拟分析热容量与温度的影响,结合应力应变数据对加热温度、加热速度、环境温度、恒温时间等因素进行了性能影响分析。研究发现,最大应力受相对温差和最终加热温度的共同制约,相对温差较大时最大应力较高。此外,破碎齿尖与内孔处的温度差异影响了其均匀受热。提出了改进热装配条件的建议,改进后的热装配工艺有效提高了装配质量,破碎辊在后期应用中也未发生窜轴现象。此研究为提升破碎辊总成的配合尺寸与装配工艺设计给出了指导方向,有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破碎设备运转可靠性。
2024年12期 No.305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林龙;
分析了新景公司选煤厂块煤车间洗选工艺存在的介耗高、精煤产品带矸量大、磁选机尾矿管路频繁堵塞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增加脱介筛喷水装置、更换介质管路、降低磁选机入料浓度、加强井下煤质管理等改进措施,有效降低了介耗和精煤带矸量,提高了选煤厂块煤车间洗选效率。
2024年12期 No.305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坤坤;
针对平遥选煤厂中煤破碎后可进一步解离的煤质特点,对中煤破碎解离再选工艺进行了理论分析,制定了适合本厂的选煤方法及工艺流程。通过对本系统产品回收率、投资、运行成本、经济效益的测算,增加中煤破碎再选工艺系统后,理论上高灰精煤回收率增加0.28%,年产量增加8 400 t,年毛利润增加约517万元,实现了“吃干榨尽”的原则,经济效益显著,对于本地区类似选煤厂工艺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024年12期 No.305 39-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曲会东;薛熙;
阐述了目前干法选煤厂中煤处理流程的设计问题,从理论上提出中煤再选的必要性,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中煤闭路回选和开路再选的分选精度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榆树井煤矿原煤分选为例,计算比较了不同中煤分选工艺流程的分选效果,确定了中煤再选技术方案。研究表明:干选中煤再次分选有利于提高分选效率,提高精煤产率;综合考虑基建投资、厂房空间、运行成本等因素,认为将干选中煤开路进行再选的方案经济效益最优。
2024年12期 No.305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闫智海;吕本度;
针对磨煤机扩能增产的项目中,将原磨煤机基础尺寸及基础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不变的情况下将产能扩容的问题。首先进行满足产能的工艺设计,由于磨体尺寸的增大,为了保证原基础尺寸及载荷的一致,采用了特殊的磨体结构,改善了磨煤机磨体在动态运行的平稳性,同时,该结构大大减轻了磨机筒体及端部衬板的重量。改造从合理选型、磨体力学平衡、结构改变等方面,从磨煤机设计角度,使得其较传统磨机加工精度、运行平稳、自重轻量化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对原磨机改造或新磨机的设计均有着良好的参考意义。
2024年12期 No.305 49-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闫全喜;
大屯选煤中心下属选煤厂对煤泥脱水系统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根据不同煤泥产品的特性和脱水工序的特点选择功能匹配的压滤脱水设备,采用新型单室进料空气穿流压滤机和自动锁紧压滤机分别对精、尾煤泥进行脱水处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设备更新后,精、尾煤泥水分降低,产品运力提升,节约运费;尾煤泥热值升高,为集团公司增加了电煤产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24年12期 No.305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菲菲;
针对入选原煤持续恶化,生产中出现中煤带煤、矸石带煤损失严重,中煤带矸量持续上升,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一二段连接口堵塞频繁等问题,对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改进,实践表明,改进后中煤带煤均值减少0.27个百分点,矸石带煤减少0.59个百分点,中煤带矸量降低10个百分点,一二段连接口卡堵事故率大幅度降低,旋流器二段分选效果明显优于原旋流器。
2024年12期 No.305 59-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车立润;孙吉兵;孔令超;翟德平;王书礼;
针对唐口煤矿选煤厂脱介弧形筛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筛上跑介、合介返回量少导致的磁选机回收压力大、运行不稳定,以及高频筛脱泥效果差导致的粗精煤产品灰分超标的问题,采用双通道细筛对原脱介、脱泥筛进行改造,改造后表明,实现了脱介环节的介质高效回收以及回收环节的高效脱泥,且系统稳定运行,粗精煤灰分指标可控。粗煤泥系统介耗指标降低了0.2 kg/t,总精煤产率提高了1.74%,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24年12期 No.305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威;
针对水峪选煤厂粗精煤弧形筛脱泥降灰效果差、粗精煤产品灰分高的问题,提出了应用叠层振动筛替代弧形筛应用实践表明,粗精煤灰分由原来11%以上降低至10%以下,有效减少了重介精煤“背灰”的改造方案,重介精煤灰分由8.75%提高至9.15%,降低了浮选入料中>0.25 mm粒度级含量,有效提高了浮选系统分选效率,煤泥灰分由68.06%提高至73%以上,重介精煤和浮选精煤产率均得到显著提高。
2024年12期 No.305 67-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少鹏;陈自强;
选煤厂的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选煤厂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员定位和视频分析的选煤厂安全系统,旨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隐患。系统通过融合人员定位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实现对人员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确保选煤厂的安全运行。
2024年12期 No.305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金洋;李勇;倪恒球;毕争;周宏强;
介绍了潘集选煤厂工艺特点以及智能化建设实践成果;潘集选煤厂通过智能化建设,取消了现场固定岗位,建设8大智能工位,实现了调度集中管理,打造无人值守模式,实现工位远程操控,生产现场无人操作、有人巡检;应用新装备,由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采用智能润滑、远程停送电等,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同时,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得益于工位建设,生产组织方式由四班两运转调整为五班三运转,增加了职工休息时间。这种“工位”替代“岗位”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远程调控。
2024年12期 No.305 73-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英杰;李沛文;
介绍了一套报警事件中心系统,用于统一管理和处理各类报警信息,能显著提升智能化选煤厂各智能系统的应用效果;该平台能够实时接收各子系统的报警信息,按照预设的规则查找、推送报警信息,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减少故障停机时间;报警事件中心能与多种安全系统联动,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响应,提升了选煤厂的智能化水平。
2024年12期 No.305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亚飞;韩峰;孔令超;孙吉兵;高尚;
唐口选煤厂为解决介耗高、浮选尾矿跑粗、脱泥脱水效果差等问题,对现有的粗煤泥回收系统进行改造,将原有小直径煤泥水旋流器组+振动弧形筛+高频筛粗煤泥回收系统改造为大直径煤泥水旋流器组+精煤泥双通道细筛+中煤泥双通道细筛工艺。通过对浮选尾矿、煤泥重介磁选尾矿带介量等数据的前后对比,证明了改造后的工艺有效解决了原系统的跑粗、介耗高等问题,粗精煤泥与浮选精煤产率显著提高,增加了选煤厂的综合经济效益。
2024年12期 No.305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方建新;
动力煤主要指标为发热量,其中水分、灰分为动力煤发热量主要影响因素。在商品煤中煤泥为重要组成部分,水分为25%左右,明显高于产品总体水分9%的要求。通过引进干燥系统对煤泥进行处理,从而使商品煤总体水分降低,解决煤泥掺混后冬季动车堵斗的问题,实现“降水提质”。
2024年12期 No.305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江涛;常艳芳;丁纪禹;王建峰;翟德平;王书礼;
针对新郑精煤有限责任公司选煤厂预脱介环节存在设备维护成本高,生产过程中介耗损失大的问题,对预脱介环节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经改造后,在保证介耗指标的前提下,降低了设备的检修量,年均节约生产成本20余万元,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2024年12期 No.305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旭东;
分析了中煤塔山选煤厂工艺系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生产故障率高的关键设备进行深刻分析;提出设备改进+系统优化相结合的改造方法,对关键性单机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机械结构进行了优化,单机设备万吨故障率降低75%,提高了选煤厂的入洗能力和劳动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24年12期 No.305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家乐;王学安;南娜;李耿;王传留;
煤矿区覆岩离层对地表沉降、矿区安全等有直接影响,而注浆充填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其中充填材料决定着离层充填成本和实际效果。针对神东矿区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材料问题,系统性研究了神东矿区煤矸石原材料物化组成及注浆性能,探究不同水/灰比条件及不同成分级配条件下煤矸石基充填材料的物化性能。通过制备不同水/灰比的纯矸石料、矸石+粉煤灰、矸石+粉煤灰+水泥三种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配方充填材料的固化特性、抗压强度、流动度与泌水率等关键指标,分析了粉煤灰及水泥的掺入对煤矸石基充填材料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三种充填材料的抗压强度均随着水/灰比的增加而降低;同一水/灰比下,纯矸石样品或矸石掺粉煤灰充填材料的早期抗压强度(3 d、7 d)及后期强度(28 d)较低,均在1 MPa以下;掺入水泥(矸石+粉煤灰+水泥)后,充填材料早期强度(3 d, 7 d)显著增加,后期强度(28 d)大幅提升;水泥作为胶凝材料掺入,对多棱角煤矸石骨料间起到滚珠润滑交联作用,减小骨料间机械咬合,显著改善了砂浆流动性。
2024年12期 No.305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永英;
在煤粉锥形燃烧室的基础上仅更换煤粉喷管为燃气喷管,保持锅炉燃烧系统最小改动的情况下,实验研究了煤粉锅炉改烧天然气时燃烧情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结果表明:燃烧火焰为直径略小于燃烧室出口的蓝色环形,燃烧室内燃烧温度小于700℃,低负荷下着火火焰锋面前移,燃烧器内温度升高。炉膛中部截面温度最高,后部温度最低,测点温度均小于1 000℃。保持系统空气过量系数1.1,二次风空气过量系数在0.7~1.1内数值越大,氮氧化物产生量越低。空气助燃且全部从二次风通入时,系统满负荷初始NO_x排放为33 mg/m~3;当二次风空气过量系数0.7~1.1,氧含量19.0%,三次风氧含量18.0%,系统满负荷初始NO_x排放均小于30 mg/m~3,其中二次风空气过量系数1.1,系统满负荷初始NO_x排放量最低,为15 mg/m~3。
2024年12期 No.305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远;
通过调研了解贵州六盘水煤矸石堆场及利用现状,以高硫煤矸石为试样进行理化性质分析,探索再加工利用途径,并模拟堆场情况,在不同粒度、不同浸泡时间条件下,分析高硫煤矸石浸出液中主要金属和有毒有害元素含量变化趋势及浸出特征。结果表明:高硫煤矸石中SiO_2、Al_2O_3、Fe_2O_3含量较高,可作为新材料原料再次回收加工利用。高硫煤矸石浸出液中Fe、Mn、Pb、Cd含量相对较高,变化趋势与SO_4~(2-)基本一致,可采用脱硫,添加碱性材料、菌株等无害化措施将硫分降低,减少活化条件。新鲜的高硫煤矸石产酸风险非常高,释放周期长,经预处理,硫分达到堆填标准后,仍应着重定期监测,防止潜在污染风险。研究结果可对高硫煤矸石再加工利用、复垦及堆场环境防治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No.305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辉;张霜;崔钟艺;
抚顺矿业集团以煤炭和页岩油为两大支柱产业,矿山开发过程中,也累积了10亿t级的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煤炭、油母页岩已具有成熟的加工技术和产业路线规划,而固废资源的利用处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开发阶段,这部分内容是循环经济产业路线中亟待开发的重要内容,根据集团公司的循环经济布局,研究并得出全产业链发展的工艺路线。
2024年12期 No.305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井小哲;黄勤双;
概述了动态纳米增材(DNPA)技术的行业现状,介绍了动态纳米增材——中科宝鹿金属还原液的特点及基本原理,分析了其主要属性及实现的效果;通过在火力发电行业中的应用实践表明:金属还原液是同时具备减摩、抗磨和修复功能的磨损自修复材料,具有自修复功能或在磨损过程中通过形成新的补偿层来弥补磨损,实现设备磨损动态自修复,同时通过改善润滑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
2024年12期 No.305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